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情遇巴塞隆納 / 聞天祥 影評 KingNet 影音台--影評專欄


情遇巴塞隆納 / 聞天祥 影評 KingNet 影音台--影評


伍迪艾倫繼威尼斯、巴黎、倫敦後,這回來到了巴塞隆納。

除了已成為他近年銀幕繆司的史嘉蕾喬韓森外,國內觀眾並不熟悉的蕾貝卡霍爾,也佔了重要的份量。她們在片中飾演一對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個性卻有天壤之別:史嘉蕾喬韓森喜歡刺激、熱情大膽;蕾貝卡霍爾注重理性、實際而謹慎。兩人相偕去巴塞隆納,卻遇到了邀請她們同遊的畫家(由本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哈維爾巴登飾演),贊成與反對的爭論可想而知,畢竟這個男人大方承認了他的企圖。

要或不要!這個選擇題看似簡單,然而一念之間,改變的不僅是旅程的規劃,也可能是所有角色的人生。

她們終究去了。有趣的不是臉上本來就像寫著「來釣我」的史嘉蕾喬韓森,何況她還因為興奮到喝了太多酒而造成胃潰瘍,反而無法繼續旅程。剩下看似不對盤的蕾貝卡霍爾和哈維爾巴登獨處,而當這個男人展現了他花花公子外的另一面時,原本像刺蝟般的女人也搶在好友之前,率先融化了。

問題是胃潰瘍會好,被蒙在鼓裡的史嘉蕾喬韓森病癒後就迫不及待迎接被耽誤的羅曼史;而早已訂婚的蕾貝卡霍爾則反而被攪亂一池春水,坐立難安。演技精湛的哈維爾巴登在這部電影其實並沒有展現多少「道德」困境(倒是少了前作奇異的造型後,整個人性感了不少),他像塊人體磁鐵般吸引片中每一個女性,而他也自得其樂(這是否代表了伍迪艾倫對時下男性藝術家的看法,或者根本是他的羨慕與幻想)!

伍迪艾倫的劇本自然不會這麼簡單。當史嘉蕾喬韓森如願以償和哈維爾巴登在一起後,卻殺出潘妮洛普克魯茲這個前妻。三人同居一個屋簷下,從對立到相濡以沫的3P情節,要比前面蕾貝卡霍爾搶先「吃」了朋友的「菜」的情節更來得勁爆!潘妮洛普克魯茲雖然在四名主角裡戲份最少,「存在感」卻最強,她看似瘋狂卻又充滿才華,反差之大簡直讓原本以藝術家自居的史嘉蕾喬韓森就像個純樸無知的女學生,反而在對手的導引下發現了前所未見的世界,無論是「性」或者「創作」。而伍迪艾倫讓三個人初識與分手的混亂爭執,以英文、西班牙文交錯出現,也造成突梯的語言趣味,引人入勝。

而另一廂原已認命、準備要作賢妻良母的蕾貝卡霍爾,卻被看穿她心思的親戚推波助瀾,告訴她千萬別步自己後塵。再加上餐桌下一隻伸錯方向的腿,讓她和哈維爾巴登未滅的餘燼,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直到一場足以澆熄他們激情的意外為止。而這場意外,展露了伍迪艾倫尖酸詼諧的那一面。

對部分觀眾而言,這部喜劇或許有點不可思議;問題不在於片中角色的行為,而是沒出現【出軌】之類好萊塢電影常見的道德報應。而這正是伍迪艾倫更有趣的地方,他讓看似對立的元素:性與愛、理智與感性、放棄或追求,產生了流動的可能,對與錯也就不截然兩分。當事過境遷,史嘉蕾喬韓森和蕾貝卡霍爾都離開巴塞隆納,互相坦承發生過的事情時,並不代表她們的人生就此順利坦蕩,卻多了點聰明與莞爾。
專欄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修行,得到最終的自由

修行,得到最終的自由 - 感人電郵 - 有趣電郵及笑話 - 香港討論區 discuss.com

不再等人來愛自己

當一個人想要開始修正自己的行為時,首先要能夠看見自己的有限性,因此必須放下自己對完美的執著,而且從中看見到底自己執著的是什麼:「我就是那麼執著要被人愛」、「我就是那麼執著要得到這樣的關係」、「我就是執著在某一個角色關係裡相對應的狀況」……

我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我的老師,他曾跟我講小時候的一個夢想,夢想他要有一部Jaguar汽車。他自己是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可是他一直放不掉他的Jaguar汽車的夢想,雖然他有錢,可是也不夠揮霍去買一輛那樣的車,而且事實上也沒有必要買那樣的車。雖然他在理性上告訴自己,可是就是放不掉自己那個夢想,而且那個夢想裡,跟他的父親有關,當Jagua汽車的形象一出現時,就跟他父親的形象連結在一起,所以他一直放不掉,在做心理治療的過程,他只能幫助自己把父親跟Jaguar汽車分開:父親是父親,Jaguar汽車是Jaguar汽車。

他將有關父親部分處理好了,卻還是放不下擁有Jaguar汽車的夢想,後來他就買了一輛Jaguar汽車的模型,擺在他的治療室裡面,天天看著他的Jaguar,滿足得不得了。其實他自己明瞭並不是真正想要擁有,而是心裡一直希望擁有,所以有個模型對他來講就已經很安慰了。他一路轉化的過程,轉化到他只要擁有一個Jaguar汽車的模型就好。

其實人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最內在、最柔軟、最隱密,又讓人最陶醉的部分,跟我們無條件的愛有關,就是永遠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被接納、有價值的人,不管自己長得什麼樣,不管成就如何,都是完完整整的一個人,可以完全被接納,這個部分的想要是很難放掉。

人在面對自己的有限性時,常常到了一個節骨眼上時放不掉,可是有一個關鍵,在無條件的愛裡,我們常要別人來愛我,一直等著,等著一個英明的君主,或是伯樂的出現。轉化的過程裡,其實是一個關鍵,明明知道不一定會碰到,所以連等都要放下。

放下後,誰來接納自己內心最柔軟、最隱密,又最陶醉的部分?這世界上除了別人之外,還有自己啊!人常常講一句話:要愛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愛自己,就像我們跟自己談戀愛一樣,跟自己之間產生親密的感覺,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如同期待別人接納自己時,我們的心才是自由的。因為自己的對與錯自己承擔、自己接納,於是在這轉化或者是修行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接納自己的有限,然後開始愛自己。

自由的骨牌效應

一個擁有自己的過程,真正完完全全擁有自己的過程,也就是開始去追求自己自由的過程。當自己能夠去追求自己、愛自己、擁有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覺得:當周圍所人都不瞭解也不接納我們時,至少還有自己是瞭解、接納、擁有自己的。不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的評斷時,心的自由才會發生,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原來的桎梏、批判、評斷自己的東西不會消失,但我們知道評斷還在,可是同時我們又開始去接納自己,評斷跟接納同時並存,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會等到稍微有一點點年紀才開始修行,是因為他終於嚐到了苦果,覺得原來人世間不是像自己想像的完美時,開始要去消化自己的不完美,要消化自己的苦,開始進入到修行的這條路上,這是自由的契機。從這個好時機,我們開始去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與有限性,然後開始進一步地去接納,接納自己的有限性。

得與失是一體的,當「放下」發揮得恰到好處時,好比放下那些沒有辦法消化的不完美或是有限性後,反而得到好處,心裡沒有什麼擔心、害怕、畏懼,此時自由才會發生。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可以不完美時,他不會用完美的角度去要求別人,會發現自己的操控的行為愈來愈少,所以自己不會綁住自己,身旁的人也不會被自己綁住了,彼此都開始自由了,產生骨牌效應。

然後,這個骨牌效應是由我們的內在產生,因為自己得到了自由,所以不再去產生操控的行為,於是,別人也跟著自由了,當對方開始自由時,他才真正開始不綁在關係裡,可以比較真實的做自己。當我們真實做自己時,對方也才開始有空間真實地做自己,人跟人之間的親密,擺脫掉操控的親密感,才是最真實的親密感,那是站在一個很真實對等的立場時,我們的相知相惜才是真正的親密感,沒有擔心、害怕的操控,比較容易互相瞭解。

當真正的親密開始產生時,會發現原來那個綁來綁去的關係裡的親密,是一種幻象,唯有當擁有內心的自由後,在與人的互動,才會真正的瞭解,不需要去改變彼此,所以對方不會覺得有壓力,不會覺得有束縛。

以夫妻關係來講,有些夫妻在中年以後,是分床睡的,他們有時會覺得好像這樣子不太對、不正常,於是偷偷地跟我講,我沒有跟我先生睡一張床耶,我便說很正常,因為很多西方的夫妻,連一開始時就分床睡的,所以不要覺得沒有不正常,只要不妨礙親密關係,兩張床或分房並沒有不對。

人常常被自己的一些觀念給綁住了,我也會告訴那些夫妻,有關英國人做的一個有趣研究,他們研究一些所謂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的夫妻,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發現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的夫妻,大概百分之九十在中年以後全部都是分床、分房,這樣睡眠品質才會好,比較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這意味這些人能持續婚姻這麼久,表示這種關係是他覺得珍惜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的性行為時,更發現其實是生物性大於社會人文性。這樣的一個研究告訴我們的結果是,其實很多人在分床分房之後,他們的親密關係反而更好,瞭解的空間變大,那時才能產生真正的瞭解。

真正擁有自己,享自由

我們因受到很多美國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化在親密關係研究,就是他們將親密跟性行為畫上等號。後來因英國的研究結果,美國心理學界出現了小小的革命,終於把親密跟性行為的等號拿掉以後,美國的心理學界開始對於人跟人之間心理上跟心靈上的親密進入到真正的研究階段。否則,之前美國學者都繞在性行為上,產生性治療之類的,我們台灣受美國人的影響很大,所以台灣的整個社會文化對親密的關係,特別是年輕一代,還是停留在那個性行為上。

對於人的性行為開始減少以後,才能夠真正進入到尋找自己的自由,尋找自己不是形體上的自由,包括心理上、心靈上的自由時,好像才開始出現這樣的一個空間,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怎麼樣當人:第一可以看到自己的生物性,就是我們的有限性;然後,再來要看到自己對於完美的執著,那也是社會文化賦予我們的;接著,要再看到自己在完美的執著裡,自己真正根深蒂固對愛的追求跟渴望,希望是無條件的。

所以,愛的極致其實是一份自由,當我們看到這樣的過程時,再開始對自己做一些轉化、修行,看自己的渴望,然後轉化它,例如學佛的人用佛法,如果喜歡禪修便用禪修的方法,可以一關一關地發現,原來自己有這麼多的有限性,然後一步一步地學著把它放下來。

慢慢地,我們走到那個由自己來照顧自己那一個最柔軟、可是隱密,然後又讓人陶醉的那個部分,那種真正的擁有自己的那種充實感。